念珠菌屬有超過150種真菌,其中許多是人類共生細菌。在大多數(shù)情況下,它們存在于潮濕粘膜的表面上,并且在口腔中定植的大多數(shù)真菌是白色念珠菌。白色念珠菌是一種單細胞酵母樣真菌。細胞呈圓形或橢圓形,革蘭氏陽性。它由完整的細胞壁,細胞膜,細胞質(zhì)和細胞核組成。它是人體正常的菌群之一。它可以與皮膚,口腔,腸道和肛門分開。它是臨床上引起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。
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粘膜傳染病。它是人類最常見的口腔真菌感染,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引起,可以寄生在正常人的皮膚上。和粘膜。當嬰幼兒營養(yǎng)不良,嚴重的全身性消耗性疾病,如糖尿病,血液病,腫瘤等,或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,皮質(zhì)類固醇,免疫抑制劑等,都可誘發(fā)念珠菌感染。 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,由于抗生素,糖皮質(zhì)激素和免疫抑制藥物的廣泛使用以及器官移植,糖尿病和艾滋病患者的增加,口腔念珠菌病已變得越來越普遍,其危害性逐漸引起人們的關(guān)注。除引起多種口腔粘膜感染外,念珠菌與口腔粘膜癌的關(guān)系也備受關(guān)注。
念珠菌主要引起口腔黏膜感染,主要表現(xiàn)為念珠炎,口炎念珠菌,念珠菌性角膜炎和艾滋病相關(guān)的口腔念珠菌病。臨床上常見的為念珠菌性口炎,可分為急性假膜性念珠菌性口炎,急性紅斑型念珠菌病,慢性紅斑念珠菌病,慢性增生性念珠菌病。主要臨床表現(xiàn)如下:(1)急性假性膜性念珠菌性口炎:可在任何年齡發(fā)生,多見于長期使用激素,HIV感染患者,免疫缺陷患者,嬰兒和衰弱者。 然而,它在新生兒中更為常見,發(fā)病率為4%,又稱新生兒鵝口瘡或雪口,主要表現(xiàn)為兒童口腔中的白色或藍白色天鵝絨斑塊,可以撕脫,傷口糜爛或輕度流血的 。成年人有多種易感因素,特別是易患復(fù)發(fā)的艾滋病患者。病變可發(fā)生在口腔粘膜的任何部分,并且表現(xiàn)為乳白色天鵝絨假膜。
(2)急性紅斑型念珠菌性口炎:原發(fā)性或繼發(fā)性假膜型。又稱抗生素口炎或抗生素舌炎。臨床表現(xiàn)是粘膜上彌漫性紅斑的出現(xiàn),這在舌粘膜中更常見。如果它是假膜型的繼發(fā)物,則可以看到假膜。
(3)慢性紅斑型念珠菌病:又稱義齒性口炎,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口腔粘膜念珠菌感染,病變常在上牙列粘膜,義齒上附著真菌是這種疾病的主要原因。感染的粘膜呈鮮紅色水腫,或者有黃白色條狀或斑點假膜。可以找到白色念珠菌的菌絲和孢子。
(4)慢性增生性念珠菌病,又稱念珠菌白斑,在頰粘膜和舌后部更常見。真菌菌絲深入滲透到粘膜,形成上皮異常增生,微小的炎癥和炎癥細胞浸潤。表層的假膜與上皮緊密粘附,不易脫落,存在惡變的風險。
HIV患者
糖尿病患者
腎移植患者
嬰兒和幼兒
人類有很多身體免疫細胞,如巨噬細胞,中性粒細胞,單核細胞,DCs 細胞等在其表面上具有多種受體,其特異性識別白色念珠菌表面上的抗原。通過結(jié)合特異性抗原和受體,它可以激活下游炎癥通路,釋放IL-1α,IL-6,G-CSF等炎癥因子,從而增強宿主對病原體的清除作用,達到保護機體的作用。
另一方面,念珠菌具有粘附,侵入和破壞上皮細胞的功能,通過破壞粘膜上皮引起嚴重的粘膜感染性疾病,如假牙口炎和鵝口瘡。白點等。然而,將白色念珠菌與上皮細胞和特定細胞途徑結(jié)合的受體仍處于未知階段。
因此,白色念珠菌與人類口腔健康密切相關(guān),尤其是嬰兒,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。保持口腔清潔并降低病原體從源頭感染的風險,有利于保持口腔健康和改善生活質(zhì)量。